公元1259年夏天,蒙古帝国的第四任大汗蒙哥在攻打南宋钓鱼城时英勇战死。这一事件标志着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的动荡开始,帝国的未来笼罩在血与火的阴影之下。蒙哥去世后,忽必烈与阿里不哥这对兄弟分别在大漠的南北两端称汗,掀起了一场持续了五年的内战。
这场兄弟争斗的序幕由阿里不哥拉开,他在蒙古帝国的都城哈拉和林即位,并迅速发动战争。阿里不哥派遣了大将阿兰答尔和浑都海南下,企图将忽必烈的势力从陇西汉地驱逐出去。而为了保住这一战略要地,忽必烈派遣了关陇世侯汪良臣带领部队迎击这股南下的敌军。公元1260年九月,汪良臣与阿兰答尔和浑都海在河西走廊的甘州(今甘肃张掖)展开了决战,这成为两兄弟争夺权力的首场大规模对抗。
展开剩余83%在激烈的沙场上,战马的嘶鸣声掩盖了狂风的怒吼,骑兵们的拼杀声伴随着黄沙飞舞,成千上万的蒙古战士们为争夺草原的霸主地位而殊死搏斗。战斗持续到傍晚时分,狂风终于停歇,尘土落定,汪良臣的军队最终埋葬了阿里不哥的大将阿兰答尔和浑都海。在这场甘州之战中,阿里不哥的军队遭遇惨败,彻底退出了陇西汉地。
然而,尽管甘州战败,阿里不哥并未灰心丧气。他简单整顿兵力后,亲自率领三万大军南下,直指忽必烈的都城开平(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)。得知阿里不哥的大军即将南下,忽必烈迅速派遣大将也先哥迎击。经过八天的激战,忽必烈的部队成功击溃阿里不哥的兵力,迫使其两万兵马投降。
甘州和开平接连的失利使阿里不哥无法实现自己南下中原的宏图,暂时失去了攻占黄河流域的机会。与此同时,忽必烈则开始筹划对阿里不哥的反击。公元1260年深冬,忽必烈带领军队踏上了征伐阿里不哥的征程。然而,途中突如其来的大雪使得开平通往哈拉和林的道路被封锁,行军困难重重。
尽管面临严寒和艰难的行程,忽必烈依然坚持前进,而阿里不哥则早已得知忽必烈的动向。他本计划趁忽必烈远征之际发动突然袭击,但突如其来的大雪切断了他大军的粮道,军心动摇。意识到这一切将导致他无法胜利,阿里不哥选择带兵撤退,远逃至漠北。
当忽必烈的军队到达哈拉和林时,迎接他们的只有空城。尽管阿里不哥逃走,忽必烈并没有放弃追击他,继续沿着雪地中阿里不哥军队留下的足迹追向漠北。意识到忽必烈要全力消灭自己,阿里不哥写了一封“悔过书”给忽必烈。在信中,他极力表述与忽必烈之间的兄弟情谊,并表明“愿以兄长为尊”。看到这一句,忽必烈动了恻隐之心,但也深知阿里不哥的投降或许只是为了争取喘息之机。
阿里不哥借此机会成功逃到谦谦州(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),远离了忽必烈的追击。此时忽必烈的随军粮草即将耗尽,决定暂时撤军返回开平。经过这一系列的反击与撤退,阿里不哥得以喘息,但他也意识到自己离最终的胜利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
公元1261年春天,忽必烈继续巩固自己的疆土,而阿里不哥则忙于恢复自己的力量,计划重新夺回哈拉和林。与此同时,察合台汗国的大汗阿鲁忽也开始打算依靠阿里不哥的帮助,重新夺回察合台汗国的大权。双方达成协议,阿里不哥派军协助阿鲁忽夺回大汗之位,作为交换,阿鲁忽将为阿里不哥提供粮草、兵员支持,帮助他夺回哈拉和林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,公元1261年秋,阿里不哥带领五万大军秘密南下,准备再次攻占哈拉和林。当他抵达哈拉和林时,面临着忽必烈的将领也先哥的防守。面对阿里不哥的五万铁骑,防守薄弱的也先哥不得不选择放弃哈拉和林,带领部队向开平撤退。
哈拉和林的失陷让忽必烈决定再次行动,准备攻占这一战略要地。与此同时,忽必烈加紧了对阿里不哥的追击,准备在他再度侵占哈拉和林后彻底击溃他。然而,当阿里不哥准备攻打察合台汗国时,忽必烈的军队也开始向北方集结,准备发动决战。
公元1262年初,阿里不哥带着大军穿越草原,攻向察合台汗国。然而,这次战争并未如阿里不哥所愿。忽必烈派出大将塔察尔迎战,经过一场惨烈的战斗,阿里不哥的大军被击败,狼狈逃窜。随后,忽必烈亲自率领五万大军继续追击,阿里不哥再次被迫撤退。
经过数月的反复拉锯,阿里不哥在察合台汗国的统治愈发岌岌可危,而忽必烈也在不断集结兵力,准备对阿里不哥进行最后的打击。公元1263年春,阿里不哥对察合台汗国的征战已经耗尽了他的兵力和民心。与此同时,忽必烈逐步收复了失地,并准备向阿里不哥发起决定性的攻击。
尽管阿里不哥尝试联合阿鲁忽、忽必烈两方势力,但最终他的统治逐渐崩溃。公元1264年,阿里不哥在漠北最终向忽必烈投降,结束了这场持续五年的兄弟争斗。阿里不哥的投降标志着蒙古帝国内部争斗的终结,而忽必烈正式稳固了自己的汗位。
公元1266年,阿里不哥去世,蒙古草原上的“兄弟之争”彻底尘埃落定。
发布于:天津市正好配资-正好配资官网-配资指数网站-十大合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