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医的方剂当中,麻黄汤可以说是极有代表性的一首方。它治的,是那种外感风寒、全身壮热、恶寒无汗的重证。很多医者一提到麻黄汤,第一反应就是“猛”,心里多少有点发怵,总怕用了会出问题。其实,真正懂得辨证的人,就不会被这种顾虑束缚。曹颖甫先生当年讲麻黄汤时,一再强调一个核心思想:麻黄汤不是不能用,而是要敢用、会用,还要用得准。
他常说,世人对麻黄汤往往有两种误解。第一种,是不敢用,看到病人发热恶寒,就只敢开一些轻清之剂,以为能托过去。结果病邪卡在表里之间,既不解表,又不散寒,病拖得更久。第二种,是乱用,以为既然麻黄能发汗,就不分场合乱加,结果汗出过多,伤了正气,病情反而更难收拾。其实,麻黄汤真正的妙处,就在于一个“微似汗”。出得不多不少,正好把被锁住的门户打开,病邪自然就解了。
曹先生特别欣赏那些敢于验证的医家。比如有人在盛夏时游泳受了外邪,一连几周高热恶寒,头痛身热,就是不出汗。前后几位医生都用了清暑、清热的方子,结果毫无起色。直到换了思路,用了麻黄汤,才在短时间里见效。病人只是出了几次小汗,衣襟稍微透湿,整个人的精神立刻舒畅起来,脉象的紧张也随之缓和。再配合后续调理,病就这么彻底转过来了。曹先生引用这件事,就是要说明一个道理:麻黄汤的威力不在于多么轰轰烈烈的大汗,而在于那一点点“微似汗”的拿捏。
很多人只在书本上看过“覆取微似汗”,却不明白背后的临床意义。曹先生解读说,这四个字就是麻黄汤的精髓。什么叫“微似汗”?就是身上稍微透出一点点,病人感觉轻松,头脑清醒,身体松弛,这就是够了。要是出了大汗,阳气泄掉,病人反而虚脱,这绝不是麻黄汤的本意。仲景写方的时候,分寸拿捏得极其精准,不多不少,恰到好处。后人若只是拘泥剂量,不懂得观察病机,就算背熟了方子,也难以用得灵活。
曹先生还提醒,麻黄汤属于“猛将”,但猛不等于乱。真正的勇敢,是在辨证清楚的前提下,敢于放手一搏。比如患者体格健壮,腠理紧闭,病邪堵在外面,热炽而汗不出,这就是麻黄汤的正面战场。若还犹豫不决,只敢小打小闹,就会错失时机。反过来,如果病人已经虚弱,汗出不止,还去强行用麻黄汤,那就等于火上浇油。可见,用药的分寸,不在纸面数字,而在病情虚实。
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:医者要有胆识,但胆识要建立在学问和经验之上。麻黄汤能救人,也能害人,差别就在医者的心眼。怕得过分,等于放弃了有效的武器;用得鲁莽,则是害人误己。只有既有胆量,又能体察细微,才配得上动用麻黄汤这样的方子。
正好配资-正好配资官网-配资指数网站-十大合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